健康补给站 设备 创新手段 多学科合作 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

创新手段 多学科合作 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

7月16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分论坛“罕见病国际合作保障人民健康”举办。目前,全球有约 3.5亿罕见病患者。

7月16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分论坛“罕见病国际合作保障人民健康”举办。目前,全球有约 3.5亿罕见病患者,中国有超过2000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超过20万例。大部分罕见疾病至今仍然无法明确发病机制,诊断难度高、治疗方法有限,而且药品大多依赖进口。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搭建交流平台,为解决全球罕见病问题贡献力量。

据介绍,大多数罕见病与基因遗传有关,常常累及多器官系统,任何一个专科都不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要,需要进行多学科合作。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罕见病医学中心,由医院临床骨干团队、科研骨干团队、管理团队共同组成。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表示,国家设立和建设罕见病医学中心,除了能使患者得到明确的早期诊断,更关键的是要寻求对患者进行综合诊疗的全链条管理,让患者在没有有效药物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多学科合作诊疗,达到减轻症状、延长寿命的目的。另外,北京协和医院以7000多种罕见病表型为基础本底数据,开发了“协和·太初”罕见病大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并将其推广到全国其他医院。

罕见病诊断难,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更稀缺。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谷庆隆介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在2012年11月建立了罕见病诊疗中心,目的就是要认识罕见病,学习罕见病;针对罕见病治疗,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但随访是更复杂的问题。下一步,需要通过更智能化的手段让患者得到个性化随访服务,让患者即便得了罕见病,也可以得到足够的关爱。

根据有关文献,神经系统遗传病有2300多种,诊断难度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遗传代谢专业组主任王朝东介绍,宣武医院建立了神经疑难疾病分子系统,在常规的临床会诊基础上,增加遗传咨询和数据解读环节。患者拿着数据来到医院后,医院可以对其进行重新分析,并跟临床诊疗相融合,形成一个分子会诊环节。医生如果能在临床的诊疗、分诊突变图谱和治疗方案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做队列研究,就会对罕见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对于罕见病,最好能通过三级预防做到预防发生。一旦发生了,希望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可治疗、可管理,有药用、能负担,而且能够做到全过程、全环节和全周期对患者给予关心和关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健康补给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iankangbuji.cn/index.php/2024/07/17/7848f17be3d7185c7a3b4c27f17dbf4c/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