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0日讯65岁陈阿姨每天把保健品当饭吃,一天几顿,本想通过保健品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结果把肝功能“吃坏了”。
65岁陈阿姨比较注重养生,平时经常购买一些保健品来服用。春节期间她反复感冒,家人都说她是免疫力不够所致,于是她又网购了两种声称“可以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在每天服用多种保健品一个月后,陈阿姨感觉身体越来越沉重,胃口也越来越差,成天懒得动,还面色发黄,于是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
检查结果显示,陈阿姨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数值已严重超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数值也有升高,被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市东湖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三雄介绍,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乃至死亡。由于天然药物、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在我国的使用非常普遍,由此引发的药物性肝损伤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不少老人希望通过吃各种保健品、药酒、药膳等来改善身体机能,初心是好的,但他们往往容易被保健品夸大的功效所误导。其实很多所谓的保健品不仅于健康无益,还可能伤害肝脏!”
许三雄告诉陈阿姨,保健品也不能随便吃!无论是保健品还是药品,使用之前都需要注意。对已知有肝毒性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如必须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及早发现肝功能的变化;凡属过敏体质者,药物的选用、剂量、给药途径应倍加慎重,尽量少用或不用肝毒性药物;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和使用剂量用药;避免重复使用同类药物;妊娠妇女、老年人及儿童用药应权衡利弊,注意各类不良反应;有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注意减量应用;避免各种促进或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因素,如空腹或饥饿状态、长期营养不良状态、嗜酒者或饮酒后与苯巴比妥或冬眠灵类药物同时服用等。
许三雄提醒,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因损伤程度和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恶心、呕吐、黄疸、腹痛、发热、皮疹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大、压痛或触痛等体征,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肝性脑病、腹水、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长期服药的人如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黄疸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长江日报记者毛茵 通讯员吴萍 汪玉香 视频制作毛茵)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